初生嬰兒的舉手頭足都會引來父母的注視,特別是新手父母,以「神經質」來容易他們雖然語帶誇張,但亦非全然的錯。隨着每天24小時照顧初生嬰兒,父母很快便摸索到孩子的習性與喜好,如他喝奶後的1小時最精靈活潑、每天約4時排便,每晚9時入睡等。 習慣成自然,但有些習慣父母卻不能看作平常,這或許是異常情況,有必要及早正視及處理。初生嬰兒斜頸,便是一例。
CONTINUE READING選擇母乳餵哺人士日漸增多,但不少媽媽不太了解有甚麼應注意。兒科專科醫生建議,母親宜吸收均衡飲食,以及避免飲用含咖啡因飲品。
CONTINUE READING【控制糖量】 家長普遍關注子女的飲食健康,希望能做到三低的少糖、少鹽及少油。兒科專科醫生葉夢詩指,家長一般較難掌握「少糖」飲食,因坊間不少食品均含有一定糖份,如麵包及穀麥早餐,也有機會添加不少糖份,「呢個就係陷阱」。
CONTINUE READING【今日少甜】 小朋友天生嗜甜,若家長過度寵愛子女,自小已遷就口味,隨時養成越食越甜的壞習慣,長大後或難糾正。兒科醫生指,兒童可在正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糖份,毋須透過額外添加糖份的食物,如糖果等甜味零食吸收,年紀越小每日所需糖份也越少,如兩歲幼兒一日3茶匙糖已是上限,比成年人5茶匙為低。 兒童味蕾先天喜愛甜味,但若養成嗜甜口味,便甚難改變。兒科專科醫生葉夢詩表示,研究發現兒童最喜愛的味道是甜味,其次是酸味,最後才是苦味,只有個別兒童會喜愛淡味食品。故若要小朋友選擇,一定會揀甜味食品。她指,小朋友在日常飲食中進食的碳水化合物及水果,已能攝取足夠糖份,家長若為了遷就子女的口味,從小讓孩子接觸游離糖,即額外添加在食物中的糖份,容易養成嗜甜習慣。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,成年人及兒童的游離糖攝取量不宜超出每日總熱量的一成。葉指,年紀越小的孩子,進食游離糖的份量應越少,譬如兩歲小孩,3茶匙糖或已達一日所需的上限。
CONTINUE READING小朋友天性好甜,若家長過度寵愛子女,自小已遷就嗜甜的口味,隨時養成越食越甜的壞習慣,長大後要糾正。兒科醫生指出,兒童可在正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糖份,毋須透過額外添加糖份的食物如糖果等甜味零食吸收,年紀越少每日需要的糖份也越低,如兩歲幼兒一日3茶匙糖已是上限,比成年人約5茶匙低。
CONTINUE READING口腔傳出陣陣濃烈氣味,不但令人尷尬,更影響社交生活。除口腔衞生外,消化不良也是導致口氣的元凶,腸胃及肝臟科醫生指,進食薄荷糖及咀嚼香口膠,只能帶來短暫「清新」效果,無法除去口氣的根源,反而過量攝取內含的代糖,隨時適得其反,引致消化不良加劇口氣。若要預防口氣,最佳方法是保持健康飲食習慣。
CONTINUE READING發現BB患上濕疹,爸爸媽媽緊張又心痛,看見不少家長在育兒論壇大呼:「 濕疹好難搞!」便知當中情況有多痛苦。今個星期請來兒科專科醫生解構濕疹成因及應對方法,想幫助小朋友逃離濕疹的「魔爪」,家長就要學識對付濕疹的正確方法。
CONTINUE READING過早接觸智能手機及平板,對幼童學習影響逐漸浮現!有本港兒科醫生接獲兩歲幼童個案,因過分接觸智能產品,缺乏與人面對面溝通經歷,出現言語障礙和社交問題,母親發現兒子常常模仿電子寵物「湯姆貓」尖叫,卻不懂說話。另一三歲女童一直透過應用程式看圖學字詞,卻只是「說順口溜」,不能將其連結到現實世界的物件。
CONTINUE READING怪獸家長將子女操到「十項全能」,隨時「催谷」變「摧殘」!有兒科醫生指,過度催谷或對兒童身心發展帶來反效果,令他們抗拒學習。曾有小二女童本身具游泳天分,但父母安排女兒密集式「操水」,結果女童出現「身心症」,持續有不明的肚痛「病徵」。另有部分家長太依賴電子產品,或有礙兒童認識日常事物,有小童只從電視卡通見過小丑魚,卻認不出真魚,家長應小心限制兒童使用電子產品。
CONTINUE READING為bb洗澡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清潔過程,葉夢詩醫生說:「bb洗澡是一個愉快的親子關係,能為嬰兒和父母帶來心理上的益處。」
CONTINUE READING